◎系所教育目標: 本系培養具備專任運動教練人才或中小教之體育教師、並提供樂齡運動指導員及運動休閒管理學程作為第二專長,因應就業市場之多元化。 |
◎核心能力 | 關聯性 |
1.體育教學之專業能力 | 5 關聯性最強 |
2.基礎體育運動學科的知識與理論 | 3 關聯性中等 |
3.基礎運動科學與運動休閒領域等研究能力 | 1 關聯性最弱 |
4.多元運動項目之運動技能 | 4 關聯性稍強 |
5.活動賽會或教學等規劃與執行之能力 | 5 關聯性最強 |
◎本學科內容概述: 透過課程目標與體育教學模式間的關聯性,當代體育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與研究結果的教學技能,比較不同體育教學模式的特徵與差異,探討如何落實於體育教學之中,規劃以體育教學模式為基礎的體育課程設計。 |
◎本學科教學內容大綱: 1.課程介紹與體育教學研究趨勢、體育的目標、身體素養
2.mosston體育教學光譜-命令式、練習式、互惠式、自測式、包含式、集中式、擴散式、設計式、創造式、自教式
3.理解式球類教學
4.體育課程的介紹、運動教育模式 |
◎本學科學習目標: 一、了解課程目標與體育教學模式間的關聯性。
二、理解當代體育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研究結果與關鍵的教學技能。
三、比較不同體育教學模式的特徵與差異。
四、探討體育教學模式如何落實於體育教學之中。
五、規劃以體育教學模式為基礎的研究設計。 |
◎教學進度: |
週次 | 主題 | 教學內容 | 教學方法 |
01
| 課程介紹與體育教學研究趨勢 | 課程簡介並介紹目前體育教學研究之趨勢 | 講授、討論。 |
02
| 體育的目標 | 基本學力與素養 | 講授、討論。 |
03
| 身體素養 | 身體素養與體育目標 | 口頭報告、討論。 |
04
| mosston體育教學光譜 | 1.體育教學的意義
2.體育教學光譜的理論架構
3.時敘的描述 | 口頭報告、討論。 |
05
| mosston體育教學光譜-命令式 | 1.mosston體育教學光譜-命令式的意義與實施
2.命令式教學活動設計 | 口頭報告、討論。 |
06
| mosston體育教學光譜-練習式 | 1.mosston體育教學光譜-練習式的意義與實施
2.練習式教學活動設計 | 口頭報告、討論。 |
07
| mosston體育教學光譜-互惠式 | 1.mosston體育教學光譜-互惠式的意義與實施
2.互惠式教學活動設計 | 口頭報告、討論。 |
08
| mosston體育教學光譜-自測式
mosston體育教學光譜-包含式 | 1.mosston體育教學光譜-自測式、包含式的意義與實施
2.自測式、包含式教學活動設計 | 口頭報告、討論。 |
09
| 期中考 | 期中考 | 口頭報告、討論。 |
10
| mosston體育教學光譜-導引式mosston體育教學光譜-集中式 | 1.mosston體育教學光譜-導引式、集中式的意義與實施
2.導引式、集中式教學活動設計 | 口頭報告、討論。 |
11
| mosston體育教學光譜-擴散式
mosston體育教學光譜-設計式 | 1.mosston體育教學光譜-擴散式、設計式的意義與實施
2.擴散式、設計式教學活動設計 | 口頭報告、討論。 |
12
| mosston體育教學光譜-創造式
mosston體育教學光譜-自教式 | 1.mosston體育教學光譜-創造式、自教式的意義與實施
2.創造式、自教式教學活動設計 | 口頭報告、討論。 |
13
| 理解式球類教學-1 | 1.理解式球類教學的理論基礎
2.理解式球類教學的教學模式 | 口頭報告、討論。 |
14
| 理解式球類教學-2 | 1.理解式球類教學的評量
2.理解式教學活動設計 | 口頭報告、討論。 |
15
| 動作教育的介紹 | 1.動作教育的意義
2.動作教育活動設計 | 口頭報告、討論。 |
16
| 運動教育模式 | 1.運動教育模式的理論
2.運動教育模式的特徵
3.運動教育模式的實施
4.運動教育模式的活動設計 | 口頭報告、討論。 |
17
| 元旦放假 | 放假乙日 | 口頭報告、討論。 |
18
| 期末考 | 期末考 | 口頭報告。 |
◎課程要求: 一、隨著教學進度於課前閱讀討論相關文獻資料,並且紀錄下文章的重點與小組的討論議題。
二、配合上課進度以小組方式討論活動設計。
三、針對進度內容進行反思與討論。
四、期末各小組彙整活動設計報告。 |
◎成績考核 課堂參與討論10% : 課堂參與及出席 小考10% : 小考 期中考25% : 教學演示 期末考25% : 期末考(筆試) 書面報告10% : 上課心得報告(至少300字) 作業/習題演練20% : 上課作業 |
◎參考書目與學習資源 Siedentop, D.(1994). Sport Education: Quality PE Through Positive Sport Experience. Champain, IL: Human Kinetics.
Jewett, A. E., Bain L.L., & Ennis, C.D. (1995). The curriculum p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Georgia: Wm. C. Brown Publishers.
Caine, R. N., & Caine, C. (1994). Making connections: Teaching and the human brain (2nd ed.). New York: Addison-Wesley.
Schmidt, R. A., & Wrisberg, C. A. (2008). Mot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A situation-based learning approach.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胡名霞(2006)。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台北縣:金名圖書。
梁雲霞(譯)(2003)。大腦知識與教學。台北市:遠流。(Jensen, E., 1998)
王文科、王智弘(譯)(2002)。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Hergenhahn, B., Olson, M., 2000)
周宏室(2005)。Mosston(摩斯登)體育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建雅、陳學志(2009)。腦科學為基礎的課程與教學。教育實踐與研究,22(1),139-168。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市:商鼎文化。 |
◎教材講義 請改以帳號登入校務系統選擇全校課程查詢方能查看教材講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