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所教育目標: 本系藉由有效之課程與教學,增進學生之藝術創作、設計、藝術教育與藝術理論之能力,同時強調傳統藝術媒材與電腦科技之互補,以及藝術創作與藝術理論之統整,以提昇學生升學與就業之競爭力。其教育目標分述如下:
(一)增進視覺藝術創作專業能力
(二)提昇數位藝術與設計專業知能
(三)奠定視覺藝術教育與行政專業素養
(四)建立視覺藝術理論專業知能 |
◎核心能力 | 關聯性 |
1.中西繪畫之表現能力 | 4 關聯性稍強 |
2.版畫及立體造形之能力 | 4 關聯性稍強 |
3.數位藝術之創作能力 | 4 關聯性稍強 |
4.視覺藝術設計與數位媒體設計之能力 | 4 關聯性稍強 |
5.視覺藝術教育之知能 | 3 關聯性中等 |
6.藝術行政之專業知能 | 5 關聯性最強 |
7.視覺藝術理論與美學之專業知能 | 5 關聯性最強 |
8.藝術史與藝術批評之專業知能 | 4 關聯性稍強 |
◎本學科內容概述: 本課程著重在介紹與創作分析及創作策略與分享,學生透過創作的動機與目的回溯與脈絡,去認識自己創作最原始的初衷。
在透過認識展覽空間的介入與規劃,來因應畢業展的來臨。 |
◎本學科教學內容大綱: 1.個人創作回溯與脈絡的建立。
2.創作策略分析。
3.展覽規劃與實踐。
4.畢業展北中南展區規劃。 |
◎本學科學習目標: 本課程將以協助畢業班學生完成並完善畢業製作與展出為目標進行,搭配探討展覽與策展及諸多展覽實務面之相關知識。
註:以下週次之主題與內容僅為參考,開學後將「視畢業班學生之畢展進度與對課程之需求調整」之。 |
◎教學進度: |
週次 | 主題 | 教學內容 | 教學方法 |
01 09/13 | 課程介紹;導論
註:以下週次之主題與內容僅為參考,開學後將視畢業班學生之畢展進度與對課程之需求調整之 | 介紹並討論課程方向與學生需求
註:以下週次之主題與內容僅為參考,開學後將視畢業班學生之畢展進度與對課程之需求調整之 | 講授、討論。 |
02 09/20 | 展覽小史(一) | 藝術作品作為「展呈」之目的 | 操作/實作、講授、討論。 |
03 09/27 | 展覽小史(二) | 博物館展示之起源到「展覽」之出現 | 操作/實作、講授、討論。 |
04 10/04 | 當代策展之起源與相關重要概念 | 1969年Harald Szeemann伯恩美術館「住在你腦袋:當態度成為形式」(Live in Your Head: 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等展覽介紹;
策展人之角色:機構內策展人、獨立策展人、策展人的斜槓:作者/論述/文化生產等課題;「策展人-藝術家-作品」之結構 | 操作/實作、講授、討論。 |
05 10/11 | 展覽之結構 | 作品、展覽敘事、空間規劃與策展論述 | 操作/實作、講授、討論。 |
06 10/18 | 策展之型態(一) | 歷史主義之策展 | 操作/實作、講授、討論。 |
07 10/25 | 策展之型態(二) | 主題式策展 | 操作/實作。 |
08 11/01 | 策展之面貌(三) | 國際型藝術盛會,如雙年展等大展 | 操作/實作。 |
09 11/08 | 展覽的跨度與場域、主題的貫穿與擴張 | 展覽之跨領域與跨學科 | 操作/實作、講授、討論。 |
10 11/15 | (全校運動會預演) | (全校運動會預演) | 操作/實作、講授、討論。 |
11 11/22 | 策展與文化地域性脈絡問題,到策展中之當代藝術的全球化 | 1989年龐畢度中心大地的魔術師(Magiciens de la Terre)展為例 | 操作/實作、講授、討論。 |
12 11/29 | 對脈絡反思,以想像與聯想超越各種脈絡 | 大皇宮2016年「連續撞擊」(Carambolages)展為例 | 操作/實作、講授、討論。 |
13 12/06 | 疫情時代下的展演 | 線上平台、線上展覽 | 操作/實作、講授、討論。 |
14 12/13 | 展覽實務(一) | 宣傳、主視覺等設計 | 操作/實作、講授、討論。 |
15 12/20 | 展覽實務(二) | 佈展與空間 | 操作/實作、講授、討論。 |
16 12/27 | 展覽實務(三) | 展覽與藝術評論、推廣 | 操作/實作、講授、討論。 |
17 01/03 | 展覽實務(四) | 座談與工作坊 | 操作/實作、講授、討論。 |
18 01/10 | 期末總結 | 期末綜合討論 | 討論。 |
◎課程要求: 平時多參觀實體、網路等不同形式之展覽 |
◎成績考核 課堂參與討論30% 作品成果與畢展規劃參與 70% |
◎參考書目與學習資源 Polly McKenna-Cress, Janet A. Kamien,《創造展覽:如何團隊合作、體貼設計打造一檔創新體驗的展覽》(CREATING EXHIBITIONS : Collaboration in the Planning,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Innovative Experiences),金振寧譯。臺北:阿橋社,2019。
Carin Kuoni, ed. Words of Wisdom: A Curator's Vade Mecum on Contemporary Art. New York: Independent Curators International, 2001
Hans Ulrich Obrist, Brief History of Curating, JRP, 2008. 中譯本:《策展簡史》任西娜/尹晟譯。臺北:典蔵,2015。
Tony Bennett, The birth of Museum: History, Theory, Politics, London: Routledge, 1995.
Terry Smith, Thinking Contemporary Curating. New York: Independent Curators International, 2012.
──. Talking Contemporary Curating. New York: Independent Curators International, 2015.
Paul O’Neill. The Culture of Curating and the Curating of Culture(s).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2012. 中譯本:《策展話題》,蔡影茜譯。廣東:廣東時代美術館,2014。
Paul O’Neill. “The curatorial turn: from practice to discourse." Issues in curating contemporary art and performance (2007): 13-28. |
◎教材講義 請改以帳號登入校務系統選擇全校課程查詢方能查看教材講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