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嘉義大學112學年度第1學期教學大綱

課程代碼11213740034上課學制大學部
課程名稱油畫創作研究 ( I ) Oil Painting Research ( I )授課教師 (師資來源)謝其昌(藝術系)
學分(時數)2.0 (2.0)上課班級藝術系4年甲班
先修科目必選修別選修
上課地點美術館 L503 授課語言國語
證照關係晤談時間
課程大網網址https://web085004.adm.ncyu.edu.tw/Syllabus/Syllabus_Rpt.aspx?CrsCode=11213740034
備 註
本課程之教學主題、內容或活動是否與性別平等議題有相關之處:否本課是否使用原文教材或原文書進行教學:否

◎系所教育目標:
本系藉由有效之課程與教學,增進學生之藝術創作、設計、藝術教育與藝術理論之能力,同時強調傳統藝術媒材與電腦科技之互補,以及藝術創作與藝術理論之統整,以提昇學生升學與就業之競爭力。其教育目標分述如下:
(一)增進視覺藝術創作專業能力
(二)提昇數位藝術與設計專業知能
(三)奠定視覺藝術教育與行政專業素養
(四)建立視覺藝術理論專業知能
◎核心能力關聯性
1.中西繪畫之表現能力5 關聯性最強
2.版畫及立體造形之能力3 關聯性中等
3.數位藝術之創作能力3 關聯性中等
4.視覺藝術設計與數位媒體設計之能力1 關聯性最弱
5.視覺藝術教育之知能3 關聯性中等
6.視覺藝術理論與美學之專業知能4 關聯性稍強
7.藝術史與藝術批評之專業知能4 關聯性稍強
◎本學科內容概述:
對於油畫作為獨特之繪畫創作媒材與技法的學習與研究。包括對於油畫媒材使用與技法操作之相關知能的進階研習以及個人化繪畫創作內容與形式之形塑與發展。
◎本學科教學內容大綱:
1. 進階油畫媒材技法的研習 2. 個人繪畫形式語彙特殊性的探尋、培養與發展 3. 個人創作系列作品的形成與建構 4. 創作論述的形成與建構
◎本學科學習目標:
1.透過創作經歷的自我回溯與討論,形成個人創作脈洛
2.提出個人創作計畫書與作品集
3.創作論述的撰寫
4.協助完成畢業製作
5.個別討論
◎教學進度:
週次主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01
課程介紹與創作分析介紹與創作分析講授。
02
創作策略分析創作策略與分享講授、討論。
03
創作策略分析創作策略與分享講授、討論。
04
創作策略分析創作策略與分享講授、討論。
05
創作策略分析創作策略與分享講授、討論。
06
創作策略分析創作策略與分享講授、討論。
07
個人創作回溯與脈洛的建立創作的動機與目的回溯與脈洛講授、討論。
08
個人創作回溯與脈洛的建立創作的動機與目的回溯與脈洛講授、討論。
09
個人創作回溯與脈洛的建立(創作的動機與目的回溯與脈洛講授、討論。
10
個人創作回溯與脈洛的建立(創作的動機與目的回溯與脈洛講授、討論。
11
個人創作回溯與脈洛的建立創作的動機與目的回溯與脈洛講授、討論。
12
展覽規劃與實踐展覽空間的介入與規劃講授、討論。
13
展覽規劃與實踐展覽空間的介入與規劃講授、討論。
14
展覽規劃與實踐展覽空間的介入與規劃講授、討論。
15
展覽規劃與實踐展覽空間的介入與規劃講授、討論。
16
展覽規劃與實踐展覽空間的介入與規劃講授、討論。
17
展覽規劃與實踐展覽空間的介入與規劃講授、討論。
18
展覽規劃與實踐展覽空間的介入與規劃操作/實作、講授、討論。
◎課程要求:
出席與討論
◎成績考核
課堂參與討論30%
期中考30%
期末考30%
書面報告10%
◎參考書目與學習資源
王受之著 (2001),《世界現代美術 Art Now》,臺北:藝術家版社。
王嵩山著 (1999),《集體知識、信仰與工藝》,臺北:稻鄉出版社。
王嵩山著 (2003),《差異、多樣性與博物館》,臺北:稻鄉出版社。
王嵩山著 (2005),《知識與想像的道路:博物館、族群與文化資產的人類學書寫》,臺北:稻鄉出版社。
呂理政著 (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臺北:南天。
呂紹理著 (2005),《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出版。
林崇熙著 (2009),《跨域建構.博物館學》,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
高千惠著 (2006),《叛逆的捉影:當代藝術家的新迷思》,臺北:遠流藝術館。
連俐俐著 (2010),《大美術館時代》,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主編 (2000),《後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從福柯到賽義德》,浙江:人民初版社。
汪民安、陳永國、張雲鵬主編 (2005),《現代性基本讀本(下)》,中國:河南大學出版社。
徐 純著 (2008),《文化載具的演進腳步》,臺北: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栗憲庭著 (2010),《藝見的鳴放:從國家意識形態中出走》,臺北:藝術家。
黃光男著 (1991),《美術館行政》,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陳學明著 (1996),《文化工業》,臺北:智揚文化。
陳其南等編著 (2008),《世紀臺博.近代臺灣》,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
陳其南、王尊賢著 (2009),《消失的博物館記憶:早期臺灣的博物館歷史》,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香港商雅凱導覽語音。
張婉真著 (2005),《論博物館學》,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張譽騰著 (2003),《博物館大勢觀察》,臺北:五觀藝術管理。
張譽騰著 (2004),《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臺北:五觀藝術管理。
廖新田著 (2008),《臺灣美術四論:蠻荒/文明.自然/文化.認同/差異.純粹/混雜》,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蔡昭儀著 (2004),《古根漢效應》,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漢寶德著 (2006),《漢寶德談文化》,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教材講義
請改以帳號登入校務系統選擇全校課程查詢方能查看教材講義
1.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使用正版教科書並禁止非法影印。
2.請重視性別平等教育之重要性,在各項學生集會場合、輔導及教學過程中,隨時向學生宣導正確的性別平 等觀念及尊重多元性別,並關心班上學生感情及生活事項,隨時予以適當的輔導,建立學生正確的性別平等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