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所教育目標: 本系培養具備專任運動教練人才或中小教之體育教師、並提供樂齡運動指導員及運動休閒管理學程作為第二專長,因應就業市場之多元化。 |
◎核心能力 | 關聯性 |
1.體育教學之專業能力 | 3 關聯性中等 |
2.基礎體育運動學科的知識與理論 | 4 關聯性稍強 |
3.基礎運動科學與運動休閒領域等研究能力 | 4 關聯性稍強 |
4.多元運動項目之運動技能 | 2 關聯性稍弱 |
5.活動賽會或教學等規劃與執行之能力 | 4 關聯性稍強 |
6.具有樂齡運動規劃與指導能力 | 4 關聯性稍強 |
7.具有運動休閒管理專業能力 | 4 關聯性稍強 |
◎本學科內容概述: 讓學生了解健康行為的意義,並且透過理論與實證資料來了解健康行為改變的方法。 |
◎本學科教學內容大綱: 健康行為科學的定義與研究範疇
健康信念模式
演講與活動
海報 + 口頭報告、跨理論模式
理性行動、計畫行為 + 口頭報告
社會認知、社會網絡、社會支持
健康小站企劃提案
演講與活動
健康小站執行 (各組進度報告
媒體影響
健康小站成果報告 (校外評審) |
◎本學科學習目標: 1.了解健康行為的意義
2.透過理論與實證資料來了解健康行為改變的方法 |
◎教學進度: |
週次 | 主題 | 教學內容 | 教學方法 |
01 09/13 | 課程介紹 | 課程介紹 | 講授、討論。 |
02 09/20 | 健康行為科學的定義與範疇 | 健康行為科學的定義與範疇 | 作業/習題演練、講授、討論。 |
03 09/27 | 健康信念模式 | 健康信念模式 | 作業/習題演練、講授、討論。 |
04 10/04 | 健康信念模式 | 健康信念模式 | 作業/習題演練、講授、討論。 |
05 10/11 | 跨理論模式 | 跨理論模式 | 作業/習題演練、講授、討論。 |
06 10/18 | 跨理論模式 | 跨理論模式 | 作業/習題演練、講授、討論。 |
07 10/25 | 健康促進實務 (高齡健康促進) | 健康促進實務 (高齡健康促進) | 校外見習/實習。 |
08 11/01 | 健康促進實務 (適應體育與身心障礙健康推廣) | 健康促進實務 (適應體育與身心障礙健康推廣) | 作業/習題演練、講授、討論。 |
09 11/08 | 實作練習 1 海報與課程 | 實作練習 1 海報與課程 | 作業/習題演練、講授、討論、(校慶運動會)。 |
10 11/15 | 理性行動 (校慶運動會彈性調整) | 理性行動 (校慶運動會彈性調整) | 測驗。 |
11 11/22 | 理性行動、計畫行為 | 理性行動、計畫行為 | 操作/實作、角色扮演、講授、討論。 |
12 11/29 | 社會認知、社會網絡、社會支持 | 社會認知、社會網絡、社會支持 | 操作/實作、角色扮演、講授、討論。 |
13 12/06 | 媒體影響、PROCEED | 媒體影響、PROCEED | 操作/實作、角色扮演、講授、討論。 |
14 12/13 | 實作練習 2 媒體 | 實作練習 2 媒體 | 操作/實作、角色扮演、講授、討論。 |
15 12/20 | 健康促進實務 (幼兒體育) | 健康促進實務 (幼兒體育) | 操作/實作、角色扮演、講授、討論。 |
16 12/27 | 議題補充 | 議題補充 | 操作/實作、角色扮演、講授、討論。 |
17 01/03 | 作業分享 | 作業分享 | 操作/實作、角色扮演、講授、討論。 |
18 01/10 | 期末考試 (可分散於學期各單元中繳交) | 期末考試 (可分散於學期各單元中繳交) | 測驗。 |
◎課程要求: 1.按時出席,不遲到早退,每堂課皆會點名。(請至個人E化系統請假)
2.有故及無故缺席達 3次以上 ,將導致本課程不及格。
3.上課期間不得從事與本課程無關之活動,包括閱讀其他書籍、進行和課程無關之電腦操作或使用手機,亦不得在課堂中睡覺。
4.課程進行以健康行為理論介紹(老師)搭配實作練習(同學),報告者應配合課堂進度事先準備,其餘同學也應專心聆聽並積極參與討論,共創美好的課堂氣氛,若無法配合者請勿選課。
5.授課教師保留調整授課內容與課程要求的彈性空間。 |
◎成績考核 課堂參與討論60% : 包含點名、課堂表現、作業等等 期末考20% : 期末考可能依照課程進度,調整為口頭報告或書面報告 操作/實作20% : 設計思考練習與活動參與 |
◎參考書目與學習資源 1.李蘭(2010)。健康行為與健康教育。巨流圖書。
2.張妙瑛等 (2012)。運動健康管理。臺北:全華圖書。
3.補充教材。 |
◎教材講義 請改以帳號登入校務系統選擇全校課程查詢方能查看教材講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