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嘉義大學112學年度第1學期教學大綱

課程代碼11213650058上課學制大學部
課程名稱運動教育學 Sport Pedagogy授課教師 (師資來源)陳昭宇(體健休系)
學分(時數)2.0 (2.0)上課班級體健休系2年甲班
先修科目必選修別必修
上課地點樂育堂 BD105 授課語言國語
證照關係晤談時間
永續發展目標[SDGs]之關聯性優質教育
課程大網網址https://web085004.adm.ncyu.edu.tw/Syllabus/Syllabus_Rpt.aspx?CrsCode=11213650058
備 註
本課程之教學主題、內容或活動是否與性別平等議題有相關之處:是本課是否使用原文教材或原文書進行教學:否

◎系所教育目標:
本系培養具備專任運動教練人才或中小教之體育教師、並提供樂齡運動指導員及運動休閒管理學程作為第二專長,因應就業市場之多元化。
◎核心能力關聯性
1.體育教學之專業能力5 關聯性最強
2.基礎體育運動學科的知識與理論4 關聯性稍強
3.基礎運動科學與運動休閒領域等研究能力2 關聯性稍弱
4.活動賽會或教學等規劃與執行之能力4 關聯性稍強
◎本學科內容概述:
透過運動教育學的演變,學習了解其理論基礎、研究方法等,觀察運動教育學的應用,及了解目前運動教育的概況,對現在未來體育教學之策略及應用。
◎本學科教學內容大綱:
1.運動教育學序章、理論基礎、研究方法、課程理論、教學理論 2.運動教育學的潛在課程、運動教育學的教師專業 3.系統觀察法在運動教育學的應用 4.運動教育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5.台灣運動教育學實徵研究概況
◎本學科學習目標:
1.探索運動教育學的範疇
2.了解運動教育學的理論基礎
3.體育課程與教學的意涵
4.運動教育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教學進度:
週次主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01
課程簡介1.課程進度與評量介紹
2.運動教育學範疇的介紹
講授。
02
運動教育學序章-11.運動教育學的學術屬性
2.運動教育學的演變過程
3.運動教育學的學理基礎與研究課題
講授、討論。
03
運動教育學序章-21.運動教育學的方法學
2.運動教育學的研究趨勢
3.運動教育學的應用與發展
講授、討論。
04
運動教育學的理論基礎1.運動教育學的心理學基礎
2.運動教育學的人類學基礎
3.運動教育學的社會學基礎
4.運動教育學的哲學學基礎
5.運動教育學的生理學基礎
6.運動教育學的力學基礎
講授、討論。
05
運動教育學的研究方法1.運動教育學的質性研究
2.運動教育學的量化研究
3.其他研究技術
講授、討論。
06
運動教育學的課程理論-11.體育課程理論與價值取向
2.價值取向內涵分析
講授、討論。
07
運動教育學的課程理論-2體育課程理論的設計模式講授、討論。
08
運動教育學的教學理論-11.教學理論
2.學校體育教學理論
3.教學光譜理論
4.知識架構理論
5.運動教育學的教學策略
講授、討論。
09
運動教育學的教學理論-21.體育教學光譜的應用
2.理解式教學的應用
考試。
10
期中考期中考講授、討論。
11
運動教育學的潛在課程1.運動教育學潛在課程研究的興起與目的
2.運動教育學潛在課程的意義與理論
3.運動教育學潛在課程的影響來源
4.運動教育情境常見的潛在課程模式
5.運動教育學潛在課程的發現與處理
講授、討論。
12
運動教育學的教師專業1.教師專業的意涵
2.體育教師專業內涵之剖析
3.體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措施
4.體育教師專業內涵研究的價值
講授、討論。
13
系統觀察法在運動教育學的應用-11.系統觀察法的緣起與功效
2.系統觀察法的類別與介紹
3.體育教師觀察系統(PETOS)的介紹與應用
4.資訊科技應用在運動教育學的現在與未來
講授、討論。
14
系統觀察法在運動教育學的應用-21.系統觀察法的實際應用講授、討論。
15
運動教育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1.運動教育學的組織團體形成背景
2.從研究方法看運動教育學的發展
3.從研究範疇看運動教育學的發展
4.運動教育學的發展趨勢
講授、討論。
16
台灣運動教育學實徵研究概況-11.台灣運動教育學領域博碩士論文內容分析、比較與發展趨勢之研究
2.台灣地區運動教育學發展趨勢之研究
講授、討論。
17
台灣運動教育學實徵研究概況-21.台灣運動教育學領域博碩士論文內容分析、比較與發展趨勢之研究
2.台灣地區運動教育學發展趨勢之研究
講授、討論。
18
期末考期末考考試。
◎課程要求:
1.分組進行討論與分享重點
2.小組成員各司其職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成績考核
課堂參與討論20% : 積極參與討論與提問
期中考20% : 期中考
期末考25% : 期末考
書面報告10% : 期末心得報告(至少300字)
操作/實作25% : 課堂作業
◎參考書目與學習資源
Siedentop, D.(1994). Sport Education: Quality PE Through Positive Sport Experience. Champain, IL: Human Kinetics.
Jewett, A. E., Bain L.L., & Ennis, C.D. (1995). The curriculum p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Georgia: Wm. C. Brown Publishers.
王文宜、林靜萍、周建智、黃光獻、黃美瑤、程瑞福(譯)(2014)。體育教學模式。新北市:易利。(Metzler, M., 2011)
◎教材講義
請改以帳號登入校務系統選擇全校課程查詢方能查看教材講義
1.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使用正版教科書並禁止非法影印。
2.請重視性別平等教育之重要性,在各項學生集會場合、輔導及教學過程中,隨時向學生宣導正確的性別平 等觀念及尊重多元性別,並關心班上學生感情及生活事項,隨時予以適當的輔導,建立學生正確的性別平等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