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嘉義大學111學年度第2學期教學大綱

課程代碼11121610010上課學制研究所博士班
課程名稱家庭倫理教育專題研究 Seminar in Family Ethical Education授課教師 (師資來源)張高賓(輔諮系)
學分(時數)3.0 (3.0)上課班級教育系博班課程與教學組1年甲班
先修科目必選修別選修
上課地點行政大樓 A401 授課語言國語
證照關係家庭教育專業人員晤談時間星期1第F節~第8節, 地點:A505
課程大網網址https://web085004.adm.ncyu.edu.tw/Syllabus/Syllabus_Rpt.aspx?CrsCode=11121610010
備 註
本課程之教學主題、內容或活動是否與性別平等議題有相關之處:否本課是否使用原文教材或原文書進行教學:否

◎系所教育目標:
1.具備廣博與專精之教育學術知識。
2.深化獨立與純熟之教育研究素養。
3.發展省思與批判之教育研究精神。
4.統整理論與實務之教育實踐能力。
◎核心能力關聯性
1.卓越的教育專業研究知能與涵養。3 關聯性中等
2.卓越的「課程與教學」理論和實務之專業能力與涵養。3 關聯性中等
3.合理性邏輯思考、尊重多元文化和人道關懷之能力與涵養。4 關聯性稍強
◎本學科內容概述:
(預備課程)
◎本學科教學內容大綱:
(預備課程)
◎本學科學習目標:
1.辨識倫理教育在家庭中的意義
2.後現代與倫理教育的思辨
3.當代倫理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契合
◎教學進度:
週次主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01
課程定向課程說明與討論講授、討論。
02
本土心理學概述1.回顧本土心理學口頭報告、討論。
03
當代家庭議題11.探究家人關係
2.討論家庭型態
口頭報告、討論。
04
當代家庭議題21.探究家人關係
2.討論家庭型態
口頭報告、討論。
05
後現代主義華人家庭關係探討口頭報告、討論。
06
華人的中庸思維中庸與家庭倫理口頭報告、討論。
07
華人性格與自我認同自我與家庭倫理的戰與逃口頭報告、討論。
08
孝道與家庭華人孝道探討口頭報告、討論。
09
期中考報告題目與資料蒐集作業/習題演練。
10
文化與家庭文化心理學與家庭教育口頭報告、討論。
11
家與關係從關係探究家庭倫理口頭報告、討論。
12
性別與家庭性別與家庭倫理
性別與家庭教育
口頭報告、討論。
13
華人的忍讓與家庭教育文化、倫理與家庭的變與辯口頭報告、討論。
14
脈絡主義與家庭倫理脈絡主義
家庭倫理
口頭報告、討論。
15
建構主義與家庭倫理建構主義
家庭倫理
口頭報告、討論。
16
關係文化理論與家庭倫理關係文化理論
家庭倫理
口頭報告、討論。
17
主題報告家庭倫理議題口頭報告、討論。
18
期末考報告繳交作業/習題演練。
◎課程要求:
1.不遲到早退
2.挑選2項以上主題,按周別在課堂上引導討論
3.參考書目應閱讀並提出問題討論
4.撰寫可供投稿之文章5000字
◎成績考核
課堂參與討論30%
期中考30%
期末考40%
◎參考書目與學習資源
王叢桂主編(2014)。家長式領導二十年的回顧與前瞻 。 臺北市 : 臺灣大學本土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 心理
王叢桂主編(2014)。心理學兩種傳統的整合。 臺北市 : 臺灣大學本土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 心理
王叢桂主編(2015)。華人的自主與權威。 臺北市 : 心理
余安邦主編(2003)。創傷、照顧及療癒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編輯 臺北市 : 臺
朱瑞玲主編(2001)。婆媳之間 : 自己人乎?外人乎?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編 臺北市 : 桂冠圖書
朱瑞玲、章英華 (2001)。華人社會的家庭倫理與家人互動:文化及社會的變遷效果。論文發表於「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學術研討會, 臺北。
石致華(1982)。儒家孝道思想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
何福田 (1983)。適合於現代生活的孝行。載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孝道與孝行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呂宜峰 (2016)。老年父母的孝道期待、落差與憂鬱反應 (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大學。
呂俊甫 (2001)。華人性格研究 (洪蘭、梁若瑜譯)。台北:遠流。
卓馨怡 (2006)。成年子女的孝道責任與焦慮:親子關係與父母需求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
許功餘 (2003)。華人性格與行為關聯性內隱理論:概念性與實徵性分析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
黃光國 (2009)。從「儒家關係主義」評<華人孝道雙元模式>。本土心理學研究,32,163-185。
黃光國主編(2011)。關係脈絡與關係互動。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編輯.臺北市 : 臺灣大學心理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黃光國主編(2011)。道德臉面與道德判斷。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硏究室編輯. 臺北市 : 心理出版
黃光國主編(2011)。忍與心理適應。 臺北市 : 心理出版社
黃光國主編(2012)。傳統價值思維及其應用。臺北市 : 心理
黃光國主編(2013)。華人關係取向新樣貌。 臺北市 : 臺灣大學本土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出版 : 心理發行
黃光國主編(2013)。脈絡與行為。臺北市 :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黃囇莉主編(2002)。性別、婚暴及諮商。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編 臺北市 : 桂冠圖書
黃囇莉著(2007)。 华人人际和谐与冲突 : 本土化的理论与硏究。 重庆市 : 重庆大学出版社
黃囇莉、朱瑞玲 (2012)。是亂流?還是潮起、潮落?一一尋找台灣的「核心價值」及其變遷。高雄行為科學學刊,3,119-145。
郭德蕙 (2016)。雙元孝道信念與關係性自我之關聯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
陳清甄 (2009)。華人孝道文化、父母控制與大學生分離-個體化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
陸洛、高旭繁、陳芬憶 (2006)。傳統性、現代性、孝道觀念及其對信服感的影響-一項親子對偶設計。本土心理學研究,25,243-278。
陸洛、張婷婷、張妤玥 (2012)。工作與家庭的意義對因應質佳衝突的影響-華人雙文化自我觀之展現。本土心理學研究,37,141-189。
喬健 (1982)。關係芻議。載於楊國樞、文崇一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頁345-360)。楊中芳(19960)。如何研究中國人 : 心理學本土化論文集。 臺北縣新店市 : 桂冠
畢恆達 (2000)。家的意義。應用心理研究,8,55-56。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楊中芳 (2001)。如何理解中國:文化與個人論文集。台北,遠流。
楊國樞主編 (1991)。中國人心理與行為(1989)。台北:桂冠。
楊國樞 (1992)。中國人的蛻變。台北:桂冠。
楊國樞 (1993)。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載於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頁319-439)。台北:桂冠。
楊國樞著(1995)。親子關係與教化。台北市 : 桂冠
楊國樞主編(1996)。忍與受苦經驗 。台北市 :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出版 : 桂冠發行
楊國樞主編(1996)。文化心理學的探討。台北市 :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出版 : 桂冠發行
楊國樞主編(1996)。中國人的人際心態。臺北市 :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編輯出版 : 桂冠發行
楊國樞主編(1997)。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台北市 :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楊國樞主編(1998)。親子關係與孝道。台北市 : 桂冠
楊國樞主編(2000)。人際關係與人際互動。臺北市 : 臺灣大學心理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楊國樞, 黃光國, 楊中芳主編(2005)。華人本土心理學。臺北市 : 遠流
楊國樞主編(2003)。族群認同與群際關係。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編輯 臺北市 :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出版 ; 桂冠圖書發行
楊國樞 (2004)。華人自我的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社會取向與個人取向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22,11-80。
楊國樞主編(2004)。本土心理學的創新與超越。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編輯 臺北市 :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出版 : 桂冠圖書發行
楊國樞主編(2004)。婚姻關係與親職角色。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編輯 臺北市 :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出版 : 桂冠圖書發行
楊國樞主編(2005)。華人心理治療與倫理。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編輯 臺北市 :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出版 : 桂冠圖書發行
楊國樞主編(2005)。自我實現與自我實現者。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編輯 臺北市 :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出版 : 桂冠圖書發行
楊國樞主編(2006)。家庭與家人適應。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編輯 臺北市 :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出版 : 心理發行
楊國樞主編(2006)。婆媳關係與婚姻適應。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編輯 臺北市 :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出版 : 心理發行
楊國樞主編(2007)。華人性格與人際互動。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編輯 臺北市 :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出版 : 心理發行
楊國樞主編(2007)。疾病經驗與倫理主體。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編輯。臺北市 :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出版 : 心理發行
楊國樞主編(2008)。華人本土心理學與華人本土契合性臺北市 : 五南
楊國樞、葉光輝、黃囇莉 (1989)。孝道的社會態度與行為:理論與測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5,171-227。
葉光輝、楊國樞 (1989)。孝道的認知結構與發展:概念與衡鑑。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5,131-169。
葉光輝 (1992)。孝道認知的類型、發展及其相關因素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
葉光輝 (1995)。孝道困境的消解模式及其相關因素。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9,87-118。
葉光輝 (1997)。親子互動的困境與衝突及其因應方式:孝道觀點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2,65-114。
葉光輝 (2004)。現代華人家人的互動關係及其心理歷程。本土心理學刊,22,81-119。
葉光輝、楊國樞 (2008)。中國人的孝道:心理學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出版中心。
葉光輝 (2009)。華人孝道雙元模式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本土心理學研究,31,97-141。
葉光輝 (2012)。青少年親子衝突歷程的建設性轉化:從研究觀點的轉變到理論架構的發展。高雄行為科學學刊,3,31-59。
葉光輝 (2017)。從親子互動脈絡看華人性格的養成。台北:五南。
鄭伯壎主編(2008)。忍與自我歷程。臺北市 : 臺灣大學本土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出版 : 心理發行
鄭伯壎主編(2009)。華人家人情感與互動。臺北市 :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鄭伯壎主編(2009)。華人文化的諮商心理。臺北市 :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鄭伯壎主編(2010)。變遷社會中的自我轉化。臺北市 :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鄭伯壎主編(2010)。華人的中庸思維。臺北市 : 心理
劉碧素 (2006)。探討影響世代孝道行為之相關因素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
◎教材講義
請改以帳號登入校務系統選擇全校課程查詢方能查看教材講義
1.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使用正版教科書並禁止非法影印。
2.請重視性別平等教育之重要性,在各項學生集會場合、輔導及教學過程中,隨時向學生宣導正確的性別平 等觀念及尊重多元性別,並關心班上學生感情及生活事項,隨時予以適當的輔導,建立學生正確的性別平等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