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所教育目標: 本系教學將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之基礎學科,包括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生物化學及相關實驗課程。進階化學課程則以生物材料與化學材料之相關學科為核心課程。同時著重學生實務經驗之養成,使其具有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
◎核心能力 | 關聯性 |
1.培養有機、無機、物化、分析化學的基礎科學知識 | 3 關聯性中等 |
2.培養基礎科學知識所延伸至化學生物學或材料科學之相關知識 | 3 關聯性中等 |
3.培養化學實務,並有分析、設計與實作,再經由驗證、歸納及推論,找出問題與解決之能力 | 3 關聯性中等 |
4.培養處理數據與資料收集能力,能有效溝通與表達,且具邏輯思考的能力 | 4 關聯性稍強 |
5.培養將化學基本知識應用於化學相關產業,以瞭解當前產業發展之能力 | 3 關聯性中等 |
6.具備將化學基本知識應用於尖端基礎研究,瞭解當前科技之發展,以利於基礎科學之研究 | 3 關聯性中等 |
7.培養有國際觀之思考能力 | 3 關聯性中等 |
8.培養團隊合作與終身學習之能力 | 3 關聯性中等 |
◎本學科內容概述: 1.教學方法: 以學生實作為主, 輔以老師加強講解、隨時在旁輔導、學生的結果分析、討論與上臺報告。 2.教學目的: 利用基礎物理學實驗的訓練,補強本國基礎教育多年以來在執行科學教育時對手腦協調並用或是分析彙整資料能力等的訓練上之不足,期使學生整合數理知能,未來能夠學習處理自然科學、產業技術或人文科學應用問題,並誘導學生逐漸適應自主學習及終身學習的大學學習情境,達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的快樂學習目標,未來將知識應用於研究或實業上。 |
◎本學科教學內容大綱: 包括數據統計分析與軟體運用教學,實作項目則參照以下項目: 1. 數位電錶及類比三用電錶的介紹 2. 柯西荷夫 (Kirchhoff) 定律 3. 電橋 4. 等位線與電力線, 電位與電場計算 5. 示波器介紹, 李撒汝圖形 (Lissajous figures), 干涉拍 (beat) 6. 變壓器 7. RC, RL, RLC電路實驗 8. 光的反射折射與偏振, 光彈性的實驗 9. 光的繞射與干涉 10. 薄透鏡的焦距, 透鏡組的焦距 |
◎本學科學習目標: 培育實作能力及科學態度,提昇對物理理論的概念建構、合作的態度與習慣 |
◎教學進度: |
週次 | 主題 | 教學內容 | 教學方法 |
01
| 講解, 分組 | 講解, 分組 | 講授、討論。 |
02
| 6.1數位電錶介紹 | 6.1數位電錶介紹 | 操作/實作。 |
03
| 6.8電位・電場・等位線與電場線實驗 | 6.8電位・電場・等位線與電場線實驗 | 操作/實作。 |
04
| 6.2 Kirchhoff電路定律 | 6.2 Kirchhoff電路定律, | 操作/實作。 |
05
| 6.7 Wheatstone電橋 (使用可變電阻) | 6.7 Wheatstone電橋 (使用可變電阻) | 操作/實作。 |
06
| 6.6 用數位電錶量交流電路 | 6.6 用數位電錶量交流電路 | 操作/實作。 |
07
| 彈性進度(校外研習與連假週) | 彈性進度(校外研習與連假週) | 操作/實作。 |
08
| 7.1示波器的使用 (Lissajous圖形併組實施) | 7.1示波器的使用 (Lissajous圖形併組實施) | 操作/實作。 |
09
| 7.3(1) RC電路充放電 (方波驅動) | 7.3(1) RC電路充放電 (方波驅動) | 討論。 |
10
| 7.3(2) RLC電路的阻尼振盪 (方波驅動) | 7.3(2) RLC電路的阻尼振盪 (方波驅動) | 操作/實作。 |
11
| 6.3磁矩 | 6.3磁矩 | 操作/實作。 |
12
| 8.1光的反射折射與偏振 | 8.1光的反射折射與偏振 | 操作/實作。 |
13
| 8.3 薄透鏡與凹面鏡的焦點測定 (透鏡成像) | 8.3 薄透鏡與凹面鏡的焦點測定 (透鏡成像) | 操作/實作。 |
14
| 8.2光的繞射與干涉: 光柵, 單狹縫, 雙狹縫等 | 8.2光的繞射與干涉: 光柵, 單狹縫, 雙狹縫等) | 操作/實作。 |
15
| 期末測驗 | 期末測驗 | 操作/實作。 |
16
| 端午節 | 端午節 | 操作/實作。 |
17
| 期末測驗 | 期末測驗 | 操作/實作。 |
18
| 期末補測 | 期末補測 | 操作/實作。 |
◎課程要求: 無 |
◎成績考核 課堂參與討論10% 期末考30% 書面報告50% 作業/習題演練10% 補充說明:無 |
◎參考書目與學習資源 普物實驗課本(林立弘編著,全華圖書) |
◎教材講義 請改以帳號登入校務系統選擇全校課程查詢方能查看教材講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