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所教育目標: 本系所之發展方向以光電科學與固態電子(半導體科學)為主,在紮實的學術研究基礎下,並與產業界積極合作,發展前瞻性學術研究及技術開發。
本系研究團隊分成兩大主軸,彼此相互連結,兩大主軸分別為:
(一)光電科學:太陽能電池、液晶光學、非線性光學、光學薄膜、光學設計、光電元件、光纖光學、雷射光學、生醫光電。
(二)固態電子(半導體科學):量子元件、表面及介面科學、磁性薄膜、奈米電子、自旋電子學、半導體薄膜、半導體奈米製程或元件模擬、薄膜電晶體製程與技術。 |
◎核心能力 | 關聯性 |
1.培養應用物理知能 | 5 關聯性最強 |
2.培養應用光電科學知能 | 4 關聯性稍強 |
3.培養應用固態電子(半導體科學)知能 | 4 關聯性稍強 |
4.培養應用實驗技能 | 3 關聯性中等 |
◎本學科內容概述: 本課程內容涵蓋三大領域,即掃描探針顯微技術、銀奈米顆粒製程技術以及高分子發光二極體製程技術,上課過程除了讓學生充分理解其理論基礎與發展現況外,並透過系上的機台設備進行實際之操作訓練,以提昇學生未來踏入產學界相關領域之研究基礎。 |
◎本學科教學內容大綱: 1. 原子力顯微技術簡介
2. 奈米材料之區域電性分析
3. 奈米粒子的製程及其具備之新穎物化特性
4. 表面電漿共振效應的理論與模擬
5. 奈米粒子在高分子發光二極體元件上的應用
6. 奈米材料的近場光學特性分析 |
◎本學科學習目標: 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各種奈米製程與檢測技術之原理及其相關應用之最新發展情形。 |
◎教學進度:(*表業師協同教學) |
週次 | 主題 | 教學內容 | 教學方法 |
*01 09/19 | 電子顯微鏡之工作原理及最先發展概況(I) | 電子顯微鏡之工作原理及最先發展概況(I) | 講授、討論。 |
*02 09/26 | 電子顯微鏡之工作原理及最先發展概況(II) | 電子顯微鏡之工作原理及最先發展概況(II) | 操作/實作、講授、討論。 |
03 10/03 | 原子力顯微技術簡介 | 1.AFM工作原理之介紹
2.相關應用講解 | 口頭報告、討論。 |
04 10/10 | 國慶日放假 | 國慶日放假 | 口頭報告、討論。 |
05 10/17 | AFM實機操作教學(I) | Contact mode | 口頭報告、討論。 |
06 10/24 | AFM實機操作教學(II) | Tapping mode | 講授、討論。 |
07 10/31 | 奈米材料的近場光學特性分析 | 1.NSOM工作原理之介紹
2.相關應用講解 | 操作/實作、講授、討論。 |
08 11/07 | 光纖探針製作教學 | 1.光纖熔接教學
2.探針拉引教學 | 口頭報告、講授、討論。 |
09 11/14 | 實機操作(期中考週) | 實機操作(期中考週) | 口頭報告、討論。 |
10 11/21 | 奈米材料之區域電性分析 | 1.CAFM工作原理之介紹
2.SSPM工作原理之介紹
3.相關應用講解 | 討論。 |
11 11/28 | 奈米粒子在PLED元件上的應用 | 1.LSPR之介紹
2.PLED工作原理之介紹
3.相關應用講解 | 口頭報告、討論。 |
12 12/05 | CAFM實機操作教學 | CAFM實機操作教學 | 口頭報告、討論。 |
13 12/12 | SSPM實機操作教學 | SSPM實機操作教學 | 講授、討論。 |
*14 12/19 | 相關論文報告 | 每位學生需閱讀一篇課程教學之相關領域的SCI文章,並上台報告至少20分鐘。 | 操作/實作、討論。 |
*15 12/26 | 相關論文報告 | 每位學生需閱讀一篇課程教學之相關領域的SCI文章,並上台報告至少20分鐘。 | 口頭報告、討論。 |
16 01/02 | 相關論文報告 | 每位學生需閱讀一篇課程教學之相關領域的SCI文章,並上台報告至少20分鐘。 | 口頭報告、討論。 |
17 01/09 | 相關論文報告 | 每位學生需閱讀一篇課程教學之相關領域的SCI文章,並上台報告至少20分鐘。 | 口頭報告、討論。 |
18 01/16 | 實機操作(期末考週) | 實機操作(期末考週) | 口頭報告、討論。 |
◎課程要求: 無 |
◎成績考核 課堂參與討論50% : 出席率占20%,提問率30% 書面報告20% : 此為powerpoint簡報之書面內容。檔案格式限為 PPT,依照 內容之份量及完整度評分。 口頭報告30% : 以powerpoint簡報,內容以國際期刊論文為主,每人每篇文章的報告時間為20分鐘 |
◎參考書目與學習資源 自編講義 |
◎教材講義 請改以帳號登入校務系統選擇全校課程查詢方能查看教材講義 |